首页> 新闻动态> 高教活动> 正文>

2023年特色课程分享(第五期)活动顺利举办

发布时间:2023-06-26

6月7日9:30,2023年特色课程线上分享(第五期)活动顺利举办,成都大学李姝老师作了精彩分享。西南交通大学宋爱玲老师主持活动。

在分享活动中,李姝老师从课程介绍、教学目标、创新思路、创新方法及教学成果等方面展开对《纪录片创作》课程的汇报讲解。

李老师首先简要介绍课程情况。她表示,教学团队在教学思路和方法上要勇于开拓创新,积极探索“以学生为中心”的参与式课堂,实现“以项目为载体”“以跨界为导向”的新文科实践;该课程充分结合“对分+翻转+项目制”的混合式课堂,鼓励“教与学”角色互换,在追求认知、情感、技能(3H)多维度教育目标的同时兼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引领。

针对课程的教学目标,李老师归纳提炼出了以下三点。其一是知识,即掌握纪录片创作的基础技法;其二是能力,即运用纪录片理论及创作手法进行项目实践;其三是德育,即培养正确的价值取向,引导学生树立文化自信,成为兼具专业素养、理想信念、担当精神与职业操守的栋梁之才。

此外,李老师强调了多维度的创新理念及思路,具体落实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混合式课堂、以项目为载体的全案法教学和以跨界为导向的新文科实践。积极响应国家新文科背景下跨界融合的高等教育理念,采取“混合式课堂”(线下对分+线上翻转+项目制)的教学方式,重塑教育者和学习者的角色关系。通过全案法教学因材施教,构建师生多元沟通的平台,以获取及时有效的反馈。深入贯彻教育学经典学习理论和现代教学理论,汲取了讲练结合、团队合作、自主学习、项目化实践等多种教学法的优点,最终使学生掌握纪录片的创作技法,进而针对感兴趣的选题进行可行性论证,分级协作完成纪录短片创作流程。

交流环节,李姝老师提到,课程的难点在于学生的纪录片理论知识储备不足、实践能力差异较大,人数较多,学习动力和课堂参与度有所欠缺;具有一定影视创作基础的学生,大多局限于虚构影像的思维,对于非虚构影像的叙事模式、创作手法与实际操作都有待提升。针对此,课程充分利用“对分+翻转+项目制”的混合式课堂,调动学生参与性;通过第二课堂延伸和工作坊等方式途径,唤起学生情感认同,从而提升学习主动性与能动性。